刘强东回到了他最熟悉的战场股票融资 杠杆。
在4月流传出的一段视频里,刘强东身穿京东外卖服,与一众骑手围坐,并频频举杯向骑手们敬酒。“我和兄弟们喝酒,从来不会拒绝。”
和员工称兄道弟、一起喝酒,是这位京东创始人最熟悉的套路。刘强东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物料,也变成了热搜上的谈资。
在此以前一段流传甚广的资料中,刘强东谈到,“不要和雷军比营销,我们比不过他。”
但如果是王兴,那看起来另当别论。
这是一个失去了边界的商业时代,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可以安稳地守住自己的腹地。过去几年,刘强东重新在大众视野变得活跃,内部演讲视频频频流出,显示出一种进攻性的姿态。
当电商被短视频和直播重构,京东对于边界的消失感,或许在大厂中有最为明确的感受。而美团则被认为是一向没有边界的互联网公司,王兴从餐饮外卖开始以互联网改造本地生活,并且越走越远,最终走到了数码3C——这原本是属于京东的领地。
这场战役的戏剧性在于,双方都选择了“攻其必救”的战术。
美团用闪购直插京东的利润腹地,京东则以外卖动摇美团的现金流根基。这种相互扎心的打法,将即时零售战场变成了互联网巨头的主战场。
展开剩余73%数据:程璐 制图:何淼 猛攻外卖
“很明显,外卖业务是京东今年的一号工程。”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对界面新闻称。
李成东算了一笔账:现在京东外卖每单亏损十块钱,每天补贴500万单,一天就亏5000万。假使随着订单量增长至2000万单,每单亏损收窄至五块钱,一天还是会亏损一个亿。京东年利润400多亿,相当于拿出一大部分利润来做创新业务,可见其猛攻决心。
在过去电商竞争中,“快”一直是京东立足的一大优势,也是优质中产人群留在京东的重要原因。而如今同样主打“快”、30分钟送达的美团闪购,正在动摇这一点。
更为敏感的是,美团正在以不断扩张的即时零售品类,触及京东的最核心利益。
据蓝鲸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悉,今年3月初,美团闪购内部沟通会上BM(事业部负责人)曾对管理团队汇报了一组数据,其中不少类目已实现了对电商平台的反超,其他一些核心品类也正迅速接近电商。
其中包括,2024年美团闪购3C家电订单量接近京东全站的四成,其中电脑办公类商品订单量已经超过京东全站,手机通讯类商品订单量超过京东全站四成,水饮、乳制品、零食等日用快消品订单大幅超过多个电商平台。
这意味着,当用户需要马上买一个手机、耳机或退烧药时,京东不再是跳入脑袋里的首选了。京东耗时20年打造的“211限时达”护城河,正被美团“30分钟送达”的闪电战侵蚀。
按照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的说法,美团非餐饮品类订单已突破1800万。
京东的焦虑更源于希望寻找到新的增长引擎。当阿里All in AI、拼多多横扫海外、抖音电商狂飙突进时,京东主站GMV已跌至行业第四,尚看不到第二抓手。
近年来,京东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进行了多维度尝试,但效果未达预期。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京喜——2019年,京东为对标拼多多推出京喜拼购,曾一度占据京东在微信的一级入口,但社区团购的竞争难度要远超预期,2022年该业务被拆散重组。
在云计算与科技领域,尽管京东云早在2016年便独立运营,但相比阿里云、腾讯云,京东云的市场份额依然偏低。
内部近年来的业绩或许能更直观地反映其紧迫感。2019年以来,京东核心零售业务增速持续放缓,从2020年的36.8%降至2023年的1.7%,增长近乎停滞。
随着2024年刘强东回归,以及即时零售(如京东秒送)订单量激增与供应链优化,即时零售业务成为京东整体净利润率改善的关键变量——2023年非GAAP净利率提升至3.2%,2024年进一步升至4.1%。
据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,刘强东去年就曾向团队发问,京东增长的第二曲线到底在哪?为此,团队做了很多调研,找了很多方向,最后确定做外卖,希望以外卖这个高频流量业务,带动主站GMV(成交总额)和用户活跃度的增长。
京东进入外卖并非毫无积累,达达的130万活跃骑手和覆盖全国2300余县区市的运力网络,成为京东外卖的基础设施。此外,京东长期积累的仓储网络为其外卖业务提供了稳定的履约基础,尤其在生鲜、医药等品类中已有成熟经验,可快速迁移至餐饮配送。
发布于:中国香港